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翡翠水庫生態介紹

翡翠水庫生態

  翡翠水庫與周邊區域在長期的保護之下,擁有優質的水資源,完整的林相,以及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翡翠水庫生態資源共記錄當地野生動物哺乳類37種、鳥類136種、爬蟲類42種、兩棲類28種、淡水魚類40種、蝴蝶151 種、蜘蛛81 種及螢火蟲17種,合計532物種,顯見生態物種豐富及多樣性。近年來推動烏來杜鵑與翡翠樹蛙之復育,並致力於食蛇龜保育,已成為臺灣北部乃至於臺灣全島相當重要的生物熱點之一。


翡翠水庫生態1-烏來杜鵑

一、發現烏來杜鵑

  烏來杜鵑(Rhododendron kanehirai Wilson)為臺灣特有種植物,亦為臺灣唯一原生的河岸杜鵑,因其葉似柳,又名柳葉杜鵑,是臺灣 15種杜鵑屬植物中分布最狹隘、族群數量最少的一支。光看名字,會以為她是在烏來被發現的,其實不然,烏來杜鵑是民國11年由英國植物學家Wilson在北勢溪河岸所發現的,也就是在鸕鶿潭附近,現今已淹沒在翡翠水庫蓄水範圍。鸕鶿潭是民國六、七O年代大臺北都會區相當受歡迎的戲水遊憩地,據說當時兩岸岩縫中就長滿了烏來杜鵑,有人俗稱為山杜鵑,每逢花季總為青山綠水憑添無限嬌媚。


二、公告為法定珍貴稀有植物

  翡翠水庫的興建是為了解決六O年代大臺北地區的缺水窘境,在「臺北市第四期自來水建設計畫」中規劃了此一重大決定。這個關係著大臺北地區數百萬居民的重大決定,也關係著烏來杜鵑未來的命運。水庫在民國73年進行初期蓄水之後,其原生地即遭淹沒,未及搶救,所以在民國77年8月20日被公告為法定珍貴稀有植物。


三、繁殖方式及復育成效

  烏來杜鵑之繁殖方式經特生中心試驗指出,無法以種子進行繁殖,僅適宜採取枝條進行扦插繁殖。特生中心所在之中部地區氣候並不十分適合烏來杜鵑之繁殖,而本局所在地與其原生環境極為相似,所以從 89 年起即自行嘗試以扦插方式進行繁殖,迄今共育成約超過10,000 株以上的苗木。因為各界攜手推動復育工作有成,烏來杜鵑多年的珍貴稀有植物的身分,在 91年1月14日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解除。當我們以讚嘆的心情欣賞烏來杜鵑浴火重生之美的同時,是否應讓心中那份油然而生的使命感持續守護寶島上每一生態物種,以為子孫留下世代傳承的珍貴自然資源。

水庫內回植於鸕鶿潭附近之烏來杜鵑盛開情形回植於鸕鶿潭附近之烏來杜鵑盛開情形利用溫室培育之烏來杜鵑扦插苗利用簡易溫室培育之烏來杜鵑扦插苗

烏來杜鵑烏來杜鵑近照


翡翠水庫生態2-翡翠樹蛙

一、翡翠樹蛙發現命名史

  翡翠樹蛙為臺灣特有種的第3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由臺灣師範大學呂光洋教授和學生在翡翠水庫附近發現,於1983年發表命名,牠的背面是鮮豔的翠綠色,加上牠們當初是在翡翠水庫附近發現的,所以命名為翡翠樹蛙兼具有外型特徵和地名的雙重意義。但牠的命名過程有點曲折,於1983年由Y.-P Mou 領銜發表命名為Rhacophorus prasinatus,並刊登在法國的學術期刊上。而呂教授和Y.-P Mou係利用同一批模式標本,在1984年於臺灣省立博物館期刊另將翡翠樹蛙發表命名為 Rhacophorus smaragdinus 。但根據國際命名法則,採用先命名為正式學名,其他為同種異名,所以國際通用的是 Rhacophorus prasinatus。不過為了尊重翡翠樹蛙發現者,國內有學者也使用 Rhacophorus smaragdinus,因此翡翠樹蛙學名在國內有兩種寫法。


二、分布與棲息環境

  主要分布在臺灣北部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和宜蘭縣等低海拔山區及丘陵,喜歡出現在流速緩慢的溝渠和山區果園、茶園及菜園之積水容器,對於人類之低密度開墾環境具有適應力。


三、翡翠樹蛙外觀特徵

(一)成蛙:體長♂5-6cm,♀6-8cm,為臺灣5種綠色樹蛙中最大的。虹膜、過眼線及顳褶為金黃色,背部略顯粗糙有細小顆粒,體側由吻端到後腿股間有一條白線,趾末端有大型吸盤。體色翠綠,會隨環境改變轉為褐綠色。腹部黃白色,體側邊和大腿股部有黑色斑點。雄蛙具單一鳴囊。蛙類的視覺很敏銳,月光就夠亮了!但它們僅看得到物體的大小、形狀,看不清楚細節。蛙類的生存法則就是:比嘴巴小的是食物,趕快吞下去;和自己身體差不多大小的是配偶,趕快抱上去;比自己身體大的是敵人,趕快逃跑。

翡翠樹蛙的金黃色過眼線重要辨識特徵翡翠樹蛙的金黃色過眼線為其重要辨識特徵

(二)蝌蚪:蝌蚪大型,深色散佈許多褐色細紋。

1.   口部:口位於近吻端,有角質齒幫助刮食

2.   眼睛:眼位於背側位

3.   出水孔:身體左側

4.   腸道:蝌蚪大多是雜食性,所以需要很長的腸道來消化,腸子是體長的好幾倍,腹面略呈透明,可看到腸子盤繞成蚊香狀。

5.   尾鰭:高而發達,呈波浪狀,為重要辨識特徵。


四、翡翠樹蛙生活史

(一)卵期(白色泡沫卵塊):與其他蛙類將卵下在水中之方式不同,翡翠樹蛙與其他4種綠色樹蛙(諸羅樹蛙、橙腹樹蛙、莫氏樹蛙、臺北樹蛙)及布式樹蛙(白頷樹蛙)等則將卵粒藏在外型大小有如棉花糖一般的白色泡沫中,稱之為泡沫卵塊。卵塊的產生過程如同我們製作蛋糕時打發蛋白一樣,母蛙的後腳是主要的攪拌器,原料則來自它們的分泌物,主要的成分是多醣類。泡沫卵塊外層和空氣接觸之後會成稍微堅硬的薄殼狀,可防止水分散失,泡沫卵塊裡面則保持濕潤,提供卵粒及胚胎一個安全的發育環境。有了泡沫卵塊這種特殊的產卵方式,許多樹蛙才能將卵產在樹上,逃避水裡大大小小的天敵—魚、螃蟹等水生肉食性動物的捕食壓力,提高存活率。也因此,它們產的卵粒比較少,約200至400多顆,比起在水裡產卵、動輒數千顆卵粒的蟾蜍及赤蛙科蛙類,在陸地產卵的樹蛙是採用以質取勝的繁殖策略。

翡翠樹蛙將卵粒藏在外型有如棉花糖的白色泡沫卵塊中翡翠樹蛙將卵粒藏在外型有如棉花糖一般的白色泡沫卵塊中

(二)蝌蚪期:待胚胎發育成小蝌蚪,外層的薄殼還在,因此卵塊將成為蝌蚪暫時生活的小水池。等到大雨來臨,將泡沫卵塊的外層溶化,小蝌蚪才順著雨滴形成的小水流流到池塘等水域,完成牠們後續的蝌蚪期。蝌蚪期的長短,受到許多因素影響。溫度低的時候,蝌蚪期會拉長;食物量低的時候,蝌蚪期也會增長。

樹蛙蝌蚪尾鰭波浪狀翡翠樹蛙蝌蚪尾鰭波浪狀

(三)幼蛙:剛變態的小蛙除了改用肺及皮膚呼吸,牠們的骨骼系統及消化系統也發生很大的轉變,以適應未來完全不同的陸地生活,而在完成這些變化之前,小蛙暫時無法進食。這時候小蛙如何維持生命呢?如果您觀察過蝌蚪的變態過程,您或許曾注意到剛變態小蛙還帶有尾巴,然後逐漸地萎縮消失。尾巴固然是因陸地生活不再需要而消失,而從尾巴分解出來的養份,也正好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這些巧思都是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使得蛙類可以從兩億五千萬年前繁衍至今,並除了極地之外,幾乎遍佈全球。

翡翠樹蛙翡翠樹蛙蝌蚪尾鰭波浪狀

(四)成蛙:牠們在白天的時候,多半是把身體平貼著葉片或地面,閉著眼睛,躲得好好的睡覺。晚上是牠們活動的時間,由於它們的眼睛只看得見會動的東西,因此凡是飛過或爬過它們眼前、長得比它們小的甲蟲、蚯蚓、毛毛蟲等都是美味的食物;但不會動的東西,例如死蚯蚓,牠們則是視若無睹、毫不理會。平時大多棲息在山林裡的喬木或灌叢裡、姑婆芋葉片上或者地表隱密的地方,晝伏夜出,安安靜靜。但到了繁殖季節,牠們則會大舉遷移到山林附近的流速緩慢的溝渠和山區果園、茶園及菜園之積水容器,進行一年一度、轟轟烈烈的求偶行為。


(五)抱接產卵:翡翠樹蛙整年都在繁殖,但以3-4月及9-10月為高峰期。雄蛙通常在水邊的植物體上鳴叫,叫聲是短促的「呱阿」。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主動接近雄蛙並在樹上形成配對及產卵。有時候雌蛙產卵產到一半的時候,會帶著配對的雄蛙跳到水中吸水補充水分,然後再回到樹上繼續產卵。有時也會出現一隻雌蛙和多隻雄蛙配對產卵現象。蛙類的交配又稱為抱接或假交配,即是行體外受精,也就是雄性和雌性同時將精子及卵排出體外,不經由特殊的交配器官。但為了提高受精率,蛙類在交配的時候盡量讓排放精子及卵子的雄蛙及雌蛙的肛門口靠近,於是形成雌蛙在下、雄蛙在上、雌雄抱在一起的交配姿勢,稱之為抱接。


五、食物與天敵

(一)食物:小樹蛙吃的東西比較小,例如蚊子、果蠅或小蟋蟀,隨著牠們的成長,能吃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不過仍以昆蟲為主


(二)天敵:

1.   卵期:寄生蠅。

2.   蝌蚪期:水生昆蟲如紅娘華、水蠆(蜻蜓雉蟲)和肉食性魚類等。

3.   成蛙:如蛇類(常見如紅斑蛇及赤尾青竹絲)、鳥類、中小型哺乳類(如食蟹蒙)及大型的蜘蛛等,完全反應肉弱強食的野外生存法則。


五、營造繁殖環境及進行保育工作

  由於翡翠樹蛙之產卵及棲息地不斷的遭到污染及破壞,再加上其稀有性和局部分布性,因此名列第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翡翠樹蛙偏愛積水容器,以與其他喜愛利用淺水環境繁殖產卵之蛙類區別,因為他們指(趾)端有吸盤,可以往高處攀爬,因此本局在民國100年委託財團法人臺北動物保育教育基金會辦理「翡翠水庫區翡翠樹蛙生態資源調查」案,於蕨園等樣點特別放置較高之儲水容器及種植蕨類及姑婆芋等植物,營造利於翡翠樹蛙產卵繁殖的環境,初步成功復育翡翠樹蛙族群,105年進一步於本局辦公區營造翡翠樹蛙專區,以持續推動該物種之保育宣導,營造利於翡翠樹蛙產卵繁殖地環境。

山蘇及姑婆芋等植物營造翡翠樹蛙繁殖地以陶缸及山蘇及姑婆芋等植物營造翡翠樹蛙繁殖地

翡翠水庫生態3-食蛇龜

一、外部形態

  食蛇龜的外部有龜甲包覆,是與其他動物差異最明顯的外型特徵,依所在位置可分為背甲與腹甲。龜甲分為2層,由表層的角質盾版與下層的骨板層所組成。背甲的骨板層與脊椎骨相結合,所以和卡通動畫不同,肉身無法與龜殼分離。

食蛇龜形態食蛇龜外部形態

腹甲構造圖食蛇龜腹甲構造圖

二、分布與生態習性

(一)分布:食蛇龜分布於中國大陸中、南部、臺灣、日本琉球群島南部的石垣、西表、宮古等島嶼之低海拔森林環境。

(二)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食蛇龜是臺灣唯一的陸棲型淡水龜,主要棲息在低海拔森林(原始闊葉林或次生林底層及其邊緣環境),主要的活動範圍幾乎與水域環境的分布沒有關係,對水的依賴程度不高。野生個體成長速度慢,夀命長,達性成熟時間長,約需超過10年以上。繁殖力低,產卵季在5月至7月中旬,母龜成體每年約可產卵1-2窩,每窩產卵數1-3顆。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於12月至3月低溫季節,多利用森林底層或高覆蓋度芒草叢下方渡冬,於夏季偏好較開闊的森林邊緣環境,7月後則多利用覆蓋度高的森林底層或芒草叢。

食蛇龜棲息之低海拔森林環境食蛇龜棲息之低海拔森林環境(陳添喜攝)

每年5-7月為食蛇龜的產卵季,一般每窩約1-4個蛋,可產1-2窩,蛋明顯比其他淡水龜大每年5-7月為食蛇龜的產卵季,一般每窩約1-4個蛋,可產1-2窩,蛋明顯比其他淡水龜大(陳添喜攝)

食蛇龜在溫度較低的冬季會尋找合適的洞穴渡冬食蛇龜在溫度較低的冬季會尋找合適的洞穴渡冬(陳添喜攝)

(三)食蛇龜吃蛇嗎:食蛇龜為臺灣唯一之陸棲性淡水龜,但並非龜如其名,無法捕食蛇類,因為牠沒有牙齒,無法像人一樣有咀嚼食物的能力,只能利用上下顎堅硬的角質板狀構造將食物切成小塊,直接吞進肚子裡。所以頂多只能吃蛇的屍體。吃蛇的誤傳,可能與牠愛吃蚯蚓以及受到驚嚇時會發出類似某些毒蛇「嘶〜」的呼氣聲所產生的聯想。經學者研究發現,動物性食物中排行前二名為蚯蚓與昆蟲,推測其龜甲及龜蛋蛋殼所需鈣的來源主要來自蚯蚓代謝產生的碳酸鈣顆粒。

蚯蚓位居食蛇龜動物性食物排行第1名蚯蚓位居食蛇龜動物性食物排行第1名(陳添喜攝)

(四)森林演替好幫手:食蛇龜的植物性食物來源主要為木本植物的落果、種子、漿果、蕈類等,並會利用森林邊緣與空隙處日照較充足的地方調節體溫及下蛋,再經由排泄散播種子,就有助於增加森林之覆蓋率及更新、演替。

姑婆芋果實亦為食蛇龜喜愛的植物性食物之一姑婆芋果實亦為食蛇龜喜愛的植物性食物之一(陳添喜攝)

(五)絕無僅有的閉殼絕招:食蛇龜又名黃緣閉殼龜(Yellow-margined box turtle)、黃緣盒龜,這是由於其背甲緣盾外緣及下緣呈黃色外,還有一項臺灣其牠淡水龜所沒有的特徵,是牠的腹甲分成前後兩頁,在遇到驚嚇時,會將頭、尾、四肢縮入龜甲後,將腹甲緊閉,以躲避敵害。這是閉殼龜屬特有的絕招,在野外幾乎沒有天敵,惟獨躲不過人類的開發影響與捕捉。

食蛇龜在遇到驚嚇時,會將頭、尾、四肢縮入龜甲,將腹甲緊閉,故又稱「黃緣閉殼龜」食蛇龜在遇到驚嚇時,會將頭、尾、四肢縮入龜甲,將腹甲緊閉,故又稱「黃緣閉殼龜」(陳添喜攝)

(六)宅龜並非浪得虛名:食蛇龜對棲地環境有很高的忠誠度,經屏科大陳添喜教授長期以無線電追蹤調查證實,追蹤個體活動範為平均不超過2公頃,有些個體甚至整年不管是攝食、產卵、與過冬就在約2個籃球場大小的空間裡活動。還有個體相隔16年後再次調查,仍可在相同地點記錄到牠的蹤跡。

在背甲安裝無線電發訊器便於調查食蛇龜活動範圍在背甲安裝無線電發訊器便於調查食蛇龜活動範圍(陳添喜攝)

三、食蛇龜的生存危機

(一)棲息地環境惡化、消失與零碎化:食蛇龜曾廣泛分布於臺灣低海拔山區,最早是在臺灣北部淡水採獲的,日治時代高雄澄清湖附近也可發現,但很多地方現在都看不見了,主要是牠棲息的低海拔森林因人類開發而消失,或變得零碎化,對龜類族群長期繁衍有不利的影響。

(二)盜獵走私:最近幾年因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對活龜的消費需求大增,加上市場炒作價格,造成當地龜鱉動物資源消耗殆盡,並轉向周邊國家尋求進口。因為少數盜獵者、走私者及違法繁殖場業者的不肖行為,使臺灣的食蛇龜及柴棺龜同遭厄運,野生族群數量急遽降低,目前共同名列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之瀕危物種,及國內之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其保育現況受到國際高度的關注。


四、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

(一)公告設立:翡翠水庫經學者長期研究調查證實,擁有亞洲已知最大最穩定的食蛇龜野生族群。為保育該物種,翡管局於102年提出劃定建議,林務局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0條第3項規定提報核准後,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102年12月10日公告設立。


(二)範圍及面積:保護區位於翡翠水庫集水區內,範圍包括湳子坑、九紀山、後坑子、火燒樟、冷水坑等區域,共計土地725筆,面積1295.93公頃,中央以後坑子溪為界,東側為核心區,西側為緩衝區。

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範圍圖(核心區627.25公頃,緩衝區668.68公頃)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範圍圖(核心區627.25公頃,緩衝區668.68公頃)


(三)保護目的:

1.   營造適合保護目標物種食蛇龜及柴棺龜生息之棲地,確保其野生族群之存續,同時也可以確保其他共域之臺灣野山羊、臺灣獼猴、白鼻心、穿山甲、麝香貓、食蟹獴、山羌、藍腹鷴及翡翠樹蛙等30餘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

2.   生態保育與水資源保育為一體之兩面,有健康的集水區生態環境,才友質優量豐的水源供應,故設立保護區之最終目的則在保護大臺北最重要的水資源—翡翠水庫。

山羌山羌(第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臺灣獼猴臺灣獼猴(第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白鼻心白鼻心(第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臺灣野山羊臺灣野山羊(第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穿山甲穿山甲(第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麝香貓麝香貓(第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食蟹獴食蟹獴(第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藍腹鷴公鳥藍腹鷴公鳥(第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藍腹鷴母鳥藍腹鷴母鳥(第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柴棺龜柴棺龜(第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亦為保護區之另一主要保護目標物種

翡翠樹蛙翡翠樹蛙(第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楊育昌攝)

(四)食蛇龜復育中途之家:本場所位於水資源生態教育館側邊,主要提供保護區所發現受傷需要保護歸類回歸自然前之臨時棲所,並不接受保護區以外之龜類救傷,以免造成疾病傳染及基因混雜之問題。

食蛇龜復育中途之家食蛇龜復育中途之家全貌


(五)管制事項:

1.   全區皆不得騷擾、虐待、獵捕或宰殺野生動物。

2.   全區禁止採集、砍伐植物。

3.   全區禁止汙染、破壞環境,同時禁止從事水域遊憩還活動及溪流內垂釣與捕撈。

4.   核心區為嚴格管制區域,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進入,且不得改變棲地、地形、地貌或從事         其他開發行為。

(六)維護管理成效:保護區成立後,翡管局及依保護區保育計畫配合增聘保育員1名,除執行保護區成立前即有之定期巡查外,並與林務局等機關共同執行每月至少一次之聯合巡查,5-8月食蛇龜繁殖季並機動加強聯合巡查次數。同時於保護區邊緣重要交通要道設置告示牌提醒民眾相關管制規定,以免受罰。103至104年在密集進行巡查及查緝盜獵之下,食蛇龜族群個體數量與存活率皆能維持穩定,個體下降趨勢有減緩,此外研究首度證實其對棲地之忠誠度極高,且對於森林的更新、演替與水資源保育具有相當程度之貢獻。另以無線電追蹤柴棺龜活動範圍與棲地利用結果,顯示其所需水域環境旁之緩衝區極大,易受人為開發干擾影響。在保育宣導方面則成立網站專區、製作摺頁、設計環教課程等,以加強食蛇龜保育宣導工作。翡管局已正式函請中央主管機關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推動保護區的劃定事宜,除了保存野生的食蛇龜種源,也可同時保護其他數量極為豐富之共域野生動物,並藉此建立亞洲地區龜類保育的重要示範區,提昇臺灣保育形象,扮演先趨領導的地位。


五、保育食蛇龜,我能做什麼

(一)不要撿拾野外的食蛇龜:當我們在野外看見食蛇龜時,不要捕捉牠,也不須要將牠送到動物園,讓牠就近回到原生的環境就是最正確的作法。

(二)不購買、不飼養:由於食蛇龜屬於保育類動物,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護,違法買賣、陳列、展示不但觸法,也會促使牠的獵捕壓力愈來愈高。

(三)協助查緝:獵人捕捉食蛇龜多利用捕鼠籠或獵犬,若有發現可疑的人物、陷阱,請通報各縣市警察機關或保育單位。

(四)加入保育宣導的行列:多關心牠們並幫忙傳達保育觀念,不要因為這一代的疏忽,而讓這種珍貴的動物逐漸消失,並使整個自然生態承受未知的損失。


翡翠水庫生態4-螢火蟲

一、翡翠水庫螢火蟲的種類與分布

  螢火蟲屬於昆蟲綱 (Insecta)、鞘翅目 (Coleoptera)、菊虎總科(Cantharoidea)中的螢科 (Lampyridae) 與雌光螢科 (Rhpagophthalmidae),全世界的螢火蟲已記錄83屬近2,000種,以東洋區及新熱帶區具有最多樣的物種分布。臺灣產螢火蟲已記錄2科14屬65種。翡翠水庫2012-2013年委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進行野生動物資源的再普查,其中螢火蟲類記錄1科8屬17種(黑翅螢、紅胸黑翅螢、小紅胸黑翅螢、紋胸黑翅螢、擬紋螢、大端黑螢、山窗螢、紅胸窗螢、橙螢、梭德氏脈翅螢、雲南扁螢、紅弩螢、奧式弩螢、淡縫弩螢、黃緣螢、黃胸黑翅螢及鹿野氏黑脈螢),全臺灣超過四分之一的種類皆可在翡翠水庫區發現。其中的黃胸黑翅螢及鹿野氏黑脈螢等2種珍貴稀有保育類物種,幼蟲的生存環境中對水質要求甚高,顯示翡翠水庫的自然環境及水源皆保有一定的品質。本區位於臺灣北部低海拔山區,海拔高度位於50~1,200公尺之間,除了冬季螢火蟲外,一年春、夏、秋皆有螢火蟲出現。

水生螢火蟲-黃胸黑翅螢保育類第二級物種(珍貴稀有保育類)水生螢火蟲-黃胸黑翅螢(方華德攝)

水生螢火蟲-鹿野氏黑脈螢保育類第二級物種(珍貴稀有保育類)水生螢火蟲-鹿野氏黑脈螢(方華德攝)

(一)水生螢火蟲資源:

  水庫座落於新北市新店溪支流北勢溪上,終年有水,庫區多有水池、溝渠、山澗與溪流等水域環境,加上水質優良,非常適合水生螢火蟲的生長。黃緣螢主要棲息於靜水域或緩流水域, 3月至11月為發生期,其中3、4月及8、9月為兩波活動高峰;黃胸黑翅螢生長於流動水域,流域水量充沛及林相鬱密是其良好的棲所,5月份起每年有大量成蟲活動;而鹿野氏黑脈螢多棲息在山澗與瀑布環境,野外族群數量穩定。

水生螢火蟲-黃緣螢交尾中水生螢火蟲-黃緣螢交尾中(方華德攝)

(二) 陸生螢火蟲資源:

  翡翠水庫位在北部低海拔淺山生態系,擁有完整林相與植被,提供幼蟲生長的良好場所。自3月份開始即可發現紅胸黑翅螢的活動,為水庫最早開始活動的種類。接著出現的是黑翅螢,幾乎全區可見也最為優勢,活動高峰為4月份。5月份主要是擬紋螢的發生,幾乎到處可見。秋季以山窗螢為主,活動數量普通,但其體型碩大而發光明亮,少數個體即具備可看性。

陸生螢火蟲-黑翅螢陸生螢火蟲-黑翅螢(方華德攝)

二、形態特徵

(一)成蟲

  螢火蟲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部可隱藏於前胸背版下,上面有一對觸角和兩個眼睛,牠的眼睛是由許多的小眼所組合而成的,我們稱之為複眼,體積約佔整個頭部的三分之二,視覺十分敏銳。口器退化。胸部分為三節,前胸背版十分的發達,有些種類如窗螢類,甚至蓋住整個頭部。翅兩對,前翅為革質,後翅為膜質,和六隻細長的腳。腹部通常有八節,第八~十節癒合為生殖節,腹部最重要的特徵為發光器,通常為乳白色長橢圓形,位於第六、七節腹板上,雄蟲二節,雌蟲一節。有些種類則雌雄均只發兩點光,有些甚至不會發光。

螢火蟲成蟲之形態特徵螢火蟲成蟲之形態特徵 (引自何,2003) 

(二)卵

  螢火蟲交配後,便開始尋找陰暗潮濕的地方,然後將卵產在青苔上或是濕潤的土壤中。形狀一般為圓球型或長橢圓形,直徑約0.2~2.5公厘。剛產下的卵軟軟的像布丁一般,上面附有一層黏液,然後開始變硬,卵的顏色也漸漸變深,有些種類在胚胎末期甚至會發出淡淡的光芒,此時裡面的小生命正待機破殼而出。

(三)幼蟲

  螢火蟲幼蟲依其棲息環境,可分為陸生、水生與半水生三種,身體長而扁平,可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部除一對可伸縮的觸角,二個單眼和其它附屬器外,最明顯的便是深褐色的針狀大顎。胸部有三節,腹部九節,和六隻細長的腳,第八腹節有兩枚發光器,第九腹節有一個如吸盤般的尾足,可用來吸附於物體上。牠走起路來一屈一伸的,像尺蠖蛾的幼蟲一般,當遇到危險時,便趕緊把頭縮到前胸背板內。水生種類為了適應水中的環境,分別具有特化的呼吸器官,如黃緣螢與黃胸黑翅螢的腹部兩側各有一個「y」字形的「氣管鰓」,因此幼蟲可以直接在水中做氣體的交換,而不必離開水面換氣。而條背螢則是靠生長於腹部倒數第二節末端的氣孔,伸於水面上呼吸,因此必須每隔一段時間便要爬上水面換氣。幼蟲半水生的種類在臺灣僅記錄鹿野氏黑脈螢一種,牠沒有像黃緣螢一般特化的氣管鰓,僅用氣孔呼吸,無法長時間生活於水中。

常見螢火蟲幼蟲之形態比較。A:扁螢屬、B:水螢屬、C:窗螢屬、D:熠螢屬常見螢火蟲幼蟲之形態比較。A:扁螢屬、B:水螢屬、C:窗螢屬、D:熠螢屬 (引自何,2003)

(四)蛹

  螢火蟲的蛹是屬於裸蛹,直接從外表便可以清楚的看見牠的複眼、口器、觸角、足、及各體節等,蛹大多呈乳白色,且多數種類會發光。

三、生物學簡介

  螢火蟲一生必須經歷卵、幼蟲、蛹與成蟲四個階段,稱之為完全變態的昆蟲。卵大約經過2~4週孵化,陸生幼蟲肉食性,以小型無脊椎生物、蝸牛、蛞蝓、蚯蚓、馬陸、螞蟻等為食;水生幼蟲肉食性,以川蜷、網蜷、瘤蜷、椎食螺類、臺灣蜆、田螺、石田螺、扁蜷類等為食。幼蟲期所需時間最長,至少需要3個月以上;而有些種類更長達需要2~3年之久,幼蟲通常經歷4~7次的蛻皮,最後在土中化蛹,蛹期約5~10天羽化為翩然飛舞的成蟲,成蟲期約20天左右。臺灣的螢火蟲大多一年一代,並以幼蟲期或卵期越冬。幼蟲期長達10個月,而成蟲卻只有10~20天的短暫生命。

四、發光行為

  螢火蟲的發光構造由發光細胞、反射細胞、透明表皮、神經及氣管等組合而成。發光細胞內含一種叫做螢光素 (luciferin) 的含磷化學物質,在發光酵素的催化下,進行一系列氧化還原反應來產生螢光。螢火蟲的光大部份的能量都用來發光,只有2~10%的能量轉化為熱能,因此當我們用手觸摸發光器時,並不會有炙燙的感覺。其光的顏色與閃爍頻率,隨種類不同而有差異,有黃色、綠色、橙紅色等,有的發光持續,有的閃爍頻率快。而發光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求偶以達成交尾的重大使命,此外還有誘集、警戒、對捕食者的恫嚇、照明、偽裝及族群調節等目的。如因光害而干擾其訊息之傳遞,則將影響其求偶及生殖行為,導致螢火蟲族群數量逐年下降。

五、螢火蟲的重要性

(一)生態地位

  螢火蟲幼蟲多以環境中的小型節肢動物為食,是生態系裡重要的次級消費者,部份亦具有腐食性,取食新鮮的生物遺體,在物質循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臺灣產螢火蟲陸生種類已紀錄約61種外,幼蟲水生者記錄3種,半水生者記錄1種,具有生態系的多樣性,水生幼蟲的食餌主要為水生螺貝類,而陸生幼蟲的食餌包括有蚯蚓、蝸牛、蛞蝓及小型節肢動物等,其會主動攻擊獵物,有些種類卻是新鮮屍體重要的分解者,因此在幼蟲皆為捕食性,且食性上皆有許多的變化。螢火蟲棲地與適應環境上所表現之多樣性相當高,是值得去研究與瞭解的物種,如今面臨那些危機?就目前水生的螢火蟲類,在數量上較從前少很多,棲息環境受到破壞,確實有必要重視,加以調查研究,採取有效的保育措施,使其不再受到生存上的威脅,能夠生生不息的存活下去。

(二)環境指標生物

  螢火蟲幼蟲肉食性,在生態系的食物鏈中位居高位階,因此被視為一種良好的環境指標生物,透過瞭解與認識,希望能夠將惡化中棲地加以復原與改善,當螢火蟲再度飛舞的時候,這也告訴我們環境漸漸地改變了,螢火蟲是大地環境破壞與恢復中最佳的見證者。以牠作為環境指標生物,監測環境變遷情形,是生態環境經營管理之良好參考。Yuma (1993) 曾提出「螢火蟲喝的水,就是人類喝的水」,若能維護螢火蟲的棲息環境,即是保護了人類的環境。日本已將螢火蟲列入重要的環境指標生物,如以源氏螢 (L. cruciata) 作為貧腐性水質的指標 (Yuma, 1994)。

(三)文化多樣性的代表

  螢火蟲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最親切的昆蟲,它曾陪伴著人們沒有電視的漫漫長夜;美麗的小燈籠在夜空中飛舞,點綴著仲夏的夜空,是多麼詩情畫意的景象,是文人吟詩作詞的最佳題材,早在3000 年前的詩經《國風·豳風·東山》中就有“町疃鹿場,熠耀宵行”這樣的詩句描述閃閃發光的螢火蟲。而後在唐詩三百首中有唐杜牧之秋夜「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月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另有「風吹雨斜亂流螢」的佳句流傳,可見在中國人文化層面上與螢火蟲的關係相當密切。現今在日本各地,每年在螢火蟲的發生期會舉辦「螢火蟲祭」的活動,藉此活動典慶以達宣傳螢火蟲保育的目的。

(四)生物防治的天敵

  在臺灣農業上非洲大蝸牛 (Achatina fulica) 與福壽螺(Ampullarium insularum) 是重要的有害生物。約30年前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即曾建議用臺灣窗螢 (P. analis) 來防治非洲大蝸牛,效果良好,惜未大力推廣。近十年來福壽螺的不當引進臺灣,造成河川、水稻田的危害,處處可見,對於幼蟲水生的黃緣螢有可能是福壽螺的天敵,可惜調查結果發現黃緣螢並不喜歡取食福壽螺。在日本有學者利用平家螢的幼蟲作為天敵,用以防治水田的蘋果螺,結果僅對較小的螺有效,尚未推廣應用。

(五)保育及環境教育

  螢火蟲的幼蟲喜好自然的環境,值得將其發光行為、種類、交尾、基本生態、棲地環境等為題,向國人深入介紹,希望能夠加以重視環境教育,如果環境為優良者,一定有螢火蟲的飛舞。在日本已將螢火蟲的幼蟲列入重要的環境指標生物,作為環境教育的教材,且成立全國性的研究會,積極推動螢火蟲的保育與復育工作,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

   本局對於螢火蟲之復育亦不餘遺力,除了積極規劃螢火蟲復育專區及棲地營造外,並製作螢火蟲摺頁,並納入環境教育的教材。

翡翠水庫生態5-黑鳶

一、黑鳶之分布

  黑鳶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主要棲息在平原與人類聚落,以各種小動物及其死屍、人類產生的食餘等為食,擔任自然界與農村清道夫的角色,可說是最為親近人類的猛禽。臺灣早年於全島廣泛分布,小時候大家都會玩的「老鷹捉小雞」,其中的老鷹指的就是黑鳶,曾幾何時,從1980年代起各地族群突然銳減,1990年後已名列受威脅鳥種。

二、黑鳶之辨識特徵

  牠的辨識特徵除了臺灣猛禽中獨一無二的凹尾,翼腹面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白斑,低空滑翔如風箏的模樣,以及喜愛玩拋接遊戲(將食物或樹枝拋下再翻身接住)的習性,都很容易與其牠猛禽做區別;此外,在繁殖期以外會共同覓食與夜棲,可說是臺灣唯一真正群居性的猛禽。

凹尾(魚尾)及翼腹面有明顯白斑是其主要辨識特徵凹尾(魚尾)及翼腹面有明顯白斑是其主要辨識特徵(李政洋攝)

三、黑鳶之成長

  根據西班牙的長期研究顯示,黑鳶可以活到28歲,一對成熟的黑鳶一年約可以產出1~2隻黑鳶寶寶。研究黑鳶20多年有「老鷹先生」稱號的沈振中,以及「老鷹公主」林惠珊的野外觀察中,黑鳶少有繁殖失敗的記錄,幼鳥平安順利離巢似乎不成問題。1-2月是黑鳶幼雛陸續破殼出生的時間,親鳥在照顧幼鳥時,還會適當補充枯樹枝以及裝飾鳥巢的垃圾,面對著嗷嗷待哺的小鷹兒,除了提供腐食之外,也會餵以剛獵捕的生鮮食物。4-5月間,幼鳥翅膀會逐漸長硬、羽毛漸豐,準備離開鳥巢,並在巢區附近活動,直到7-9月就會離開巢區到處飛翔,並開始參加黃昏聚集。

黑鳶除以動物死屍為食外,亦會捕捉活魚黑鳶除以動物死屍為食外,亦會捕捉活魚(李政洋攝)

四、黑鳶面臨之威脅

  1863年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在臺時期,曾經記錄到臺灣黑鳶族群在南北都十分普遍,而今透過訪談調查可以發現,鄉村中老一輩的人都異口同聲說現在的來葉(黑鳶的俗名)比過去少很多,顯見黑鳶生存環境面臨極大的威脅。目前在基隆、屏東、臺北新店以及部份水庫周邊地區,較容易目擊到穩定的族群。黑鳶的減少代表許多警訊,可能包含與人類棲息環境過於接近而造成的棲地消失、食物來源不足而導致的飢餓、不明的疾病、非法盜獵、施放農藥影響到食物所造成的二次毒害、環境污染問題、因衛生條件改善垃圾場減少而造成的食物來源減少等。

五、黑鳶之復育基地

  令人欣慰的是,在保育人士、學者與各界二十多年來的努力之下,透過臺灣猛禽研究會連續幾年執行「全臺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的結果顯示,黑鳶族群有逐步回升的趨勢。2015年調查的結果證實翡翠水庫附近的山區調查到97隻為全臺最大的黑鳶聚集地,由此可知翡翠水庫集水區因長年管制開發行為所保有完整的低海拔淺山生態系,對黑鳶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復育基地,對於其他動植物來說亦復如是,再次印證水資源保育與生態保育為一體之兩面,二者共生共榮,缺一不可。


翡翠水庫生態6-蕨類

一、蕨園設置:

(一)全世界蕨類種類

  全世界蕨類約有12 ,000種,美、加地區約400種,中國大陸約2,000種,而彈丸之地的臺灣卻超過600種,以種密度而言,臺灣堪稱「蕨類王國」。此外蕨類共分成39科,臺灣的種類就佔了34科,充分顯示臺灣蕨類的多樣性。

(二)翡翠水庫蕨類種類

  翡翠水庫區屬亞熱帶闊葉林,其中在向陽且潮溼之山坡地,筆筒樹林形成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景觀,經初步調查翡翠水庫區蕨類共計22科45屬110種,大部分已栽種於「蕨色翡翠」園區。園區規劃以蕨類演化順序為主軸,其中包括3億5千萬年前就有的古老蕨類,如全緣卷柏、松葉蕨等;還有2億多年前出現的中古蕨類,如瓶爾小草、觀音座蓮、粗齒紫萁、筆筒樹等;以及在1億多年前隨著開花植物悄悄現身的現代蕨類,如南洋山蘇花、東方狗脊蕨、過溝菜蕨等。

「蕨色翡翠」園區重現侏儸紀時代之世界級地理景觀「蕨色翡翠」園區重現侏儸紀時代之世界級地理景觀―筆筒樹林

(三)協助機構

  「蕨色翡翠」園區由財團法人臺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於民國96年協助建立,此乃全國水庫界之首創。目前共栽種百餘種蕨類植物,主要採集自本水庫區,其餘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大植物標本館及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提供。

二、蕨類植物的特徵:

(一)幼葉呈捲旋狀

  當你走到野外,只要看到有植物舉著大大的問號問你:「我是誰?」不妨大膽的說:「你就是蕨類!」因為如問號般、捲旋狀的幼葉,正是大多數蕨類的重要特徵之ㄧ。

幼葉捲旋是蕨類植物最明顯的特徵幼葉捲旋是蕨類植物最明顯的特徵

筆筒樹捲旋的幼葉像一個超大的問號筆筒樹捲旋的幼葉像不像一個超大的問號

(二)以葉子為主體

  為了在森林中其他高大植物的遮蔽下捕捉到足夠陽光,蕨類植物絕大多數都沒有明顯的樹幹(莖),最顯著的就是比其他植物來得大的葉子,而且有各式各樣的分裂方式。

(三)不開花不結果靠孢子繁殖

  蕨類植物不開花,也沒有果實和種子,成熟的葉背具有孢子囊群,孢子囊成熟開裂即將孢子彈出,藉以繁殖。較古老的蕨類孢子囊並不是長在葉背,而是長在葉腋或孢子囊穗中。

東方狗脊蕨葉面著生許多不定芽近代的蕨類―東方狗脊蕨葉面著生許多不定芽

松葉蕨的孢子囊長在葉腋而非葉背古老的蕨類―松葉蕨的孢子囊長在葉腋而非葉背

(四)具有世代交替的一生

  蕨類植物的孢子體(即我們一般熟悉的蕨類植物體,包括根、莖、葉、孢子囊群、孢膜等構造 )和配子體(即孢子發芽後長成之原葉體,只有約小指指甲大小)各自獨立生活,交替循環,重複蕨類的生命過程。

三、蕨類植物的功用:

(一)食用

  如過溝菜蕨、山蘇花是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食用蕨類。

(二)藥用

  如海金沙常被用來治療肝炎、腎炎、尿道炎等疾病;伏石蕨可以治腫毒、高血壓、黃膽、跌打損傷等;鳳尾蕨和箭葉鳳尾蕨可以用來熬煮青草茶,可以消暑解熱。

(三)綠肥和飼料用

  滿江紅與藍綠藻共生,可以從空氣中吸取和積聚大量的氮,不但可做綠肥植物,亦可供做家畜家禽的飼料。

(四)園藝及生活用

  筆筒樹、臺灣桫欏等樹蕨類可以代替棕櫚科植物栽植於庭園,樹幹常被製成蛇木盆,樹幹周圍綿密的氣生根則可製成蛇木板、蛇木柱或蛇木屑,是園藝上非常好用的盆栽材料。

水蕨與田字草蕨園生態池水生蕨類生意盎然-水蕨與田字草

(五)能源用

  石炭紀時大批蕨類的遺體在地底碳化成煤礦,成為今日重要能源之一,雖然現在臺灣本地的煤礦已不再開採,但是它仍是火力發電的主要動力來源。


翡翠水庫生態7-楓香

  一進入水庫管制站,站在壩址道路上列隊歡迎各位的就是楓香,一年到頭不畏烈日寒風,精神抖擻地向來賓致上最敬禮。

   楓香是臺灣原生落葉大喬木,四季風情各有不同,春天長出粉紅嫩綠新葉,是一年當中最美的時候,盛夏濃綠,秋冬則漸漸轉成褐色之後樹葉落盡,以渡過寒冬。

  楓香的樹幹是提供培育香菇良好的段木材料之一,因此又稱為香菇木;醫學上,樹皮所含樹脂可供藥用;木材淡紅色,材質堅重,能抗白蟻,可供建築家具用。一般人很容易把楓香和另一種臺灣鄉土樹木青楓弄混,其實可根據以下明顯的特徵來分辨:

植物名稱科別葉片著生方式果實形狀
楓香金縷海科互生球形刺果
青楓槭樹科對生翅果

楓香葉片楓香葉片互生

球形刺果楓香球形刺果

 葉片對生青楓葉片對生

青楓翅果青楓翅果

翡翠水庫生態8-高士佛澤蘭

  臺灣特有變種植物高士佛澤蘭的花蜜因含生物 PAs(Pyrrolizidine Alkaloids) ,開花時總是吸引數量繁多的斑蝶聚集,成為國內蝴蝶園、生態休閒農場種植誘蝶植物的主要種類之一,本局亦於近年種植該植物以助於環境教育之推廣。

   生物鹼PAs是植物次級代謝產物,為植物的化學防衛機制之一,可抵禦草食動物、昆蟲及病原之侵害,斑蝶吸食含此有毒成分的花蜜後,可防禦天敵,而此成分也是紫斑蝶雄蝶合成性費洛蒙「斑蝶素」的重要先驅物質,有利吸引雌蝶前來交配。但若有些蝴蝶貪食沿途種植的高士佛澤蘭花蜜,就可能延誤旅程,來不及於第一道冬季寒流來臨前飛抵南臺灣而危及生命。

   所以本局通常於9月後修剪,讓植株不再具花苞或開花,斑蝶因無蜜可吸會南飛度冬;修剪後之新萌枝葉,預定可於翌年5月以後開花,剛好迎接南部度冬於春季後北飛的斑蝶。如此兼具保育與環教之目的。

水資館前之高士佛澤蘭開花水資館前之高士佛澤蘭開花時每每吸引斑蝶家族前來訪花

翡翠水庫生態9-春不老

  「春不老」由於其葉片四季濃密,結實多量,故被視為吉祥之樹,象徵多子多孫,有長春不老之意,因而得名。它新葉為淡紅色,葉片四季翠綠油亮的確令人賞心悅目,尤其可以將把發育期間從綠轉紅,由紅轉紫的果實襯托的更加出色,生長勢強又耐修剪,所以在水庫庭園中頗為常見。

   此外,春不老因為傲人的結實能力而獲得「萬兩金」的別名,對鳥兒們來說,這真是上天的恩賜,所以在果實成熟時,常常可以看見鳥兒拜訪的畫面,對於維持鳥類生態來說也有其貢獻。

春不老辦公區周邊所植春不老

春不老新葉春不老新葉為淡紅色

翡翠水庫生態10-穗花棋盤腳

  常綠小喬木,別名水茄苳,花期為5月至隔年2月間於夜間開放,總狀花序下垂如穗狀,花色包括朱紅、粉紅、淡黃、乳白、雪白等,花穗可達一公尺以上,花朵由上而下依序綻放,一串花序又常有十多朵花同時綻放,花朵的生命僅十多小時,開花時有一股淡雅的清香。其花成串開放,狀如粉撲,相當可愛。其果實形如舊時之棋盤的底腳,因此而得此名。

   穗花棋盤腳原生淡水河口濕地,可忍受高鹽分海水,果實具有海漂的特性,掉落後便隨溪水流至出海口,再經海水漂流至他處河岸發育,故可為海岸地區淡水溪流濕地的生態指標樹種,近年來因河口過度開發,在宜蘭已是瀕臨絕種的稀有樹種,穗花棋盤腳最大的特色除了花朵極具觀賞價值外,由於樹根系統特別旺盛,能保護土穰免於流失,因此也是水土保持的最佳樹種。

穗花棋盤腳花苞穗花棋盤腳花苞剛形成時

蛾類授粉花朵於夜間開放,透過蛾類授粉

花朵經授粉成功,果實即發育膨大穗花棋盤腳花朵經授粉成功,果實即發育膨大

翡翠水庫生態11-土肉桂

  土肉桂是台灣特有的長綠闊葉樹種之一,生長於400~1,200公尺之中、低海拔闊葉林,株高可達 10公尺,葉近對生,上有明顯的三條脈,長卵形或闊披針形,先端漸尖。葉片嚼食含大量粘液,富濃烈芳香。葉片中的「肉桂醛」成分,肉桂醛具殺菌、防腐等功效,可作為咖啡、糕點、茶包、糖果、冰淇淋等食品添加劑,葉子除可食用,還具抗菌、殺蚊、除蟻及消炎等醫療效果。

   除了高經濟價值外,土肉桂也是斑鳳蝶、寬青帶鳳蝶、青帶鳳蝶等蝴蝶幼蟲的食草,具有維護蝶類生態之功能。而優美的樹型、葉片終年常綠、幼葉粉紅等特性也使它成為頗受歡迎之庭園景觀樹種。

土肉桂庫區內所植土肉桂